图片
01.卷首图片
牡丹是四月的月令花,开在春夏相交的暮春时节,它花朵硕大,花色艳丽,又称“国艳”;牡丹香味淡雅,花形雍容华贵,还有“国色天香”的美称。
牡丹是吉祥花的代表,为百花之王,寓意着富贵吉祥,自唐朝以来便被奉为国花,象征着国泰民安、繁荣昌盛、政通人和。
牡丹的雅称很多,有鹿韭、鼠姑、百两金、木芍药、洛阳花、富贵花、贵客、雄红、赏客、白茸等等。
图片
图片
02.牡丹花史图片
秦、汉以前,牡丹无可考证的资料。
唐朝韦绚在《刘宾客嘉话録》中写道:世谓牡丹花近有,盖以前朝文士集中无牡丹歌诗。公尝言杨子华有画牡丹处,极分明。子华北齐人,则知牡丹花亦久矣。
世人都说牡丹花是近代才有的,大概是因为前朝文人的文集中没有关于牡丹的诗歌。刘禹锡曾说过,杨子华有画牡丹的地方,描绘得极为清晰。杨子华是北齐人,由此可知牡丹存在的时间已经很久了。
据南宋郑樵《通志》记载:牡丹初无名,依芍药得名,故其初曰木芍药。
牡丹一词最早出现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品草部,书中写道:“牡丹味辛寒,一名鹿韭,一名鼠姑,生山谷。”
药学家常年在野外采药经历,使他们了解了牡丹的分布,《别医别录》曰∶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,二月、八月采根阴干。
南北朝佛学家,旅行家、诗人谢灵运说: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。
作为一味草药,牡丹以根皮入药,俗称牡丹皮,具有清热凉血,活血化瘀的作用。
人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栽培和观赏牡丹的呢?那得从唐朝说起,牡丹的推广和唐高宗和武则天有很大的关系。
据《牡丹赋》记载:“天后之乡西河也,有众香精舍,下有牡丹,其花特异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,因命移植焉。由此京国牡丹,日月寝盛。”
武则天的故乡是西河,那里有座众香佛寺,寺里有牡丹,花朵非常特别。天后感叹皇宫御花园中牡丹品种有所欠缺,于是下令把香佛寺的牡丹移植到皇宫里。
武则天称帝后,又将牡丹移植到了东都洛阳,就这样牡丹在长安和洛阳盛行了起来,京城的贵族和游乐之徒们,纷纷效仿,名贵牡丹被炒至数万钱。
唐代文学家,翰林学士李肇在《唐国史补》中写道:“京城贵游,尚牡丹三十余年矣。每春暮,车马若狂,以不耽玩为耻。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,种以求利,一春有值数万者”。
京城的贵族和游乐之徒,崇尚栽种、观赏牡丹已经有三十多年了。每当暮春时节,车马往来,人们如痴如狂,把不沉迷游玩观赏牡丹当作一种羞耻。掌管京城治安的官员和一些官府、寺庙道观等,种植牡丹来谋取利益,因为一个春天里一株牡丹价值能达到数万钱。
在名利的驱使下,牡丹被商贾名流,达官显贵,推广到了江南。
到了北宋时,洛阳成为了牡丹的栽培中心,洛阳牡丹名满天下,以“姚黄”和“魏紫”两个品种最佳,前者为花王,后者为花后。
当时的名人高士邵雍、范纯仁、司马光、欧阳修对牡丹尤其推崇,又以欧阳修为最,他钟情于牡丹研究,为此编撰了《洛阳风土记》《洛阳牡丹谱》和《洛阳牡丹图》3部牡丹专著。
从《神农本草经》到《洛阳牡丹谱》,牡丹在近千年的时间里,完成了从普通的药材,到天下皆知的名贵花卉的演变。
图片
图片
03.《诗经》中的芍药是牡丹吗?图片
《诗经·郑风·溱洧》是一首写芍药的诗,诗中这样写道:
溱与洧,方涣涣兮。士与女,方秉蕳兮。女曰观乎?士曰既且,且往观乎!洧之外,洵訏且乐。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以勺药。
溱与洧,浏其清矣。士与女,殷其盈矣。女曰观乎?士曰既且,且往观乎!洧之外,洵訏且乐。维士与女,伊其将谑,赠之以勺药。
溱水洧水长又长,河水潺潺流向远方!男男女女们手拿着兰草在河边游玩,姑娘问小伙去看看吗?小伙说已经去过了,再去一趟又何妨!
洧水对岸好地方,地方热闹又宽敞。年轻的姑娘小伙,结伴游玩,相互戏谑喜,赠朵芍药,毋相忘。
溱水洧水长又长,河水清彻又明净!男男女女,熙熙攘攘真热闹!姑娘问小伙去看看吗?小伙说已经去过了,再去一趟又何妨!
洧水对岸好地方,地方热闹又宽敞。年轻的姑娘小伙,结伴游玩,相互戏谑,赠朵芍药,表情长。
《溱zhēn洧wěi》是一首爱情诗,写的是西周时郑国的风俗,每年的上巳日(三月初三),郑国的男女老少都要在东流中洗去宿垢,祓除不祥,祈求幸福和安宁。
青年男女们借此机会在溱水和洧水两岸和心仪的对象结伴游玩,并赠送芍药,以表达爱慕之情。
不少研究者们认为,诗中的芍药为牡丹,是西周时郑国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。
研究者们的理由是:牡丹有木芍药之称,唐朝以前人们将牡丹和芍药都称为芍药,而芍药却是一种表达别情的花。
晋代崔豹所著的《古今注》中记载:“芍药有三种,有草芍药,有木芍药,木有花,大而色深,俗呼为牡丹,非也。又云:一名可离。故将别以赠之。”
《本草纲目》中也说:芍药释名将离,又名离草,是寄寓离情的信物,与《诗经》所说的芍药寓意完全不同。
那么《诗经》中的芍药到底是不是牡丹呢?
不得而知,真相已被时间的长流所掩埋,要怎么解答最终取决于人们内心愿意相信什么!
图片
图片
04.牡丹的品种和分类图片
牡丹为毛茛科,芍药属的落叶灌木,原产于我国西部的秦岭和黄河流域,是我国的名贵花木,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史,现全国各地都有栽培,它的品种众多,多达千种。
按花瓣层次可分为:单瓣型(花瓣1-3轮)、荷花型(花瓣4-5轮)、菊花型(花瓣多轮)、蔷薇型(花瓣自然增多)、托桂型(外瓣明显,宽大且平展)、金环型(外瓣突出且宽大)、皇冠型(外花瓣2-5轮)、绣球型(雄蕊充分瓣化)、楼子台阁型和千层台阁型等。
按花色可分为:红色系、黄色系、白色系、蓝色系、粉色系、紫色系、绿色系、黑色系和复色系等。
按品种分可分为:洛阳红、姚黄、酒醉杨妃、白雪塔、青龙卧墨池、豆绿等。
古人鉴赏牡丹,注重花色、花型和全株的形态神韵,以重瓣者佳,单瓣者次,色丹者上,黄者更胜。
《广群芳谱》上说:大抵洛阳之花,以姚魏为冠。姚黄未出,牛黄第一;牛黄未出,魏花第一;魏花未出,左花第一。
牡丹流传至今的四大名品为:姚黄、魏紫、豆绿、赵粉。
姚黄
牡丹中的花王,花朵形状像皇冠,花色为淡黄色,花朵饱满,光彩照人。姚黄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,欧阳修《洛阳牡丹记》中有关于姚黄的记载。
图片
魏紫
牡丹中的花后,花为紫红色,呈荷花型或皇冠状。花期长,可以维持一个月左右,开出的花数量多,饱满,观赏价值非常高,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。
图片
豆绿
世间稀有的名贵品种,出自宋代的欧家,又名欧家碧。花色为豆绿色,形状像绣球。开花的时最开始为青绿色,盛开后颜色慢慢变淡,在太阳光的照耀下,会呈现出白色,很有韵味。
图片
赵粉
后起之秀,出自赵家花园,花为粉色,花开芬芳,沁人心脾,有单瓣、重瓣、半重瓣之分,有时候一株牡丹树上面会同时出现三种花型,很是奇特。
图片
另外黑牡丹中的“青龙卧墨池”、“赛墨莲”;红牡丹中的“酒醉杨妃”;白牡丹中的“雪塔”;以及红白并开的双色牡丹“二乔”;一花三变的“娇容三变”等等,均被视为牡丹中的名贵品种。
青龙卧墨池:
传统牡丹品种,花墨紫红色。常有绿色瓣化彩瓣,皇冠型,也有荷花型。
图片
图片
赛墨莲:花墨紫色,荷花型,有光泽。
图片
赛墨莲雪塔:
原名玉楼春,宋代元丰年间出自河清县左氏家,左氏将此白牡丹献于潞公文彦博,为其命名玉楼春。宋代周师厚在《洛阳牡丹记》中写道:“玉楼春千层白花也。类玉蒸饼而高,有楼子之状。”
花白色,皇冠型,有时呈荷花型或托桂型。大朵,晶莹发光,房衣全包,花瓣基部无其他色斑晕。具清香,中花品种,开花量大。
图片
酒醉杨妃牡丹:
荷花型或托桂型,偶呈皇冠型。花蕾大,圆尖形;新枝绿色有紫晕,开粉紫色花;盛开顶部为粉红色。由于植株枝条柔软,花头下垂,纤纤醉态,故名“酒醉杨妃”。
图片
二乔牡丹:
别名洛阳锦,出自洛阳,花朵蔷薇型,花蕾扁圆形,花复色,同株、同枝町开紫红色和粉色两色花;同朵亦可相嵌紫粉两色。花单生枝顶。
图片
牡丹为深根性落叶灌木花卉,喜阳光,爱凉爽,耐寒忌高温闷热,潮湿。栽在向阳的地方,适宜在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生长。
图片
图片
05.牡丹与诗歌图片
宋朝周敦颐在《爱莲说》中写道:自李唐以来,世人甚爱牡丹。
唐人甚爱牡丹,写牡丹诗数不胜数,最早的要数王维的那首《红牡丹》:
绿艳闲且静,红衣浅复深。花心愁欲断,春色岂知心。
牡丹叶碧绿鲜艳,娴静文雅;它的花瓣色彩时浅时深,错落有致。面临凋零,牡丹却是愁肠欲断,请问春光,你可知牡丹的心中所想?
诗人把红牡丹比作一位高贵娴静的仙子,身着一件由浅及深的红衣裳,面对即将来临的凋谢,她愁得肝肠欲断,牡丹问春光,可知她的心情。
这首诗作于(唐玄宗)天宝末年,此时王维已步入晚年,诗人不明言春光易逝,红颜易老,借由牡丹自哀自叹,吐露愁绪,把牡丹写得有血有肉,有感情。
整首诗清新淡雅,意境深远,为一首不朽的咏物诗。
图片
如果说早唐时期文人喜欢牡丹还停留在观赏,咏颂,借物托志的阶段,那么中唐时的达官贵人们已不惜为牡丹“一斥千金”,唐代诗人柳浑在《牡丹》中写道:
近来无奈牡丹何,数十千钱买一窠(kē)。
今朝始得分明见,也共戎葵不校多。
近来对牡丹真是没有什么办法,数万钱才能够买到一株。今天早晨才得以明明白白地看见,那牡丹跟蜀葵也相差不多。
诗的前两句诗人以无奈语调写出了牡丹花价格昂贵,后两句写出了自己对牡丹花的看法,他觉得牡丹与普通蜀葵差不多。
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德宗大历末年(公元777—公元779年)诗人在京中任职期间,他以老百姓的角度创作了这首诗,表达了他对京中富贵闲人及当时赏花成狂的不正常现象的极度不满。
柳浑自幼聪明好学,擅长诗文,天宝元年(742年)进士及第,历任县尉,司马,刺史,尚书右丞,兵部侍郎等职,他官至宰相,为人刚正不阿,生活简朴,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反对奢靡浪费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之情。
图片
然所有牡丹的诗中,对牡丹品质赞誉最高的当属中唐诗人李正封所作《牡丹诗》:
国色朝酣酒,天香夜染衣。
丹景春醉容,明月问归期。
白天牡丹美丽的颜色如美人醉酒,夜晚牡丹浓郁的花香浸满衣衫。
一轮红日将整个春色皆映照如醉,皎洁明月升起好似在问我何时回家。
这首诗含蓄、典雅,对仗工整,尤其是“国色朝酣酒,天香夜染衣”两句成就了牡丹“国色天香”之名,从此“国色天香”成了人们对牡丹的代称。
“天香” 一词源自佛教经典,诗人赋予了牡丹一种神圣的气质。全诗仅用短短二十个字,便将牡丹的色、香、韵与诗人的情、思、境完美融合,成就了牡丹 “花王” 的形象,赋予了牡丹高雅圣洁的品质。
图片
到了唐朝大历、贞元年间,达官贵人爱牡丹如狂,“家家习为俗,人人迷不悟”,白居易在《买花》中记录下了这种疯狂:
帝城春欲暮,喧喧车马度。共道牡丹时,相随买花去。贵贱无常价,酬值看花数。灼灼百朵红,戋戋五束素。上张幄幕庇,旁织笆篱护。水洒复泥封,移来色如故。家家习为俗,人人迷不悟。有一田舍翁,偶来买花处。低头独长叹,此叹无人谕。一丛深色花,十户中人赋。
长安城里春天即将过去,喧闹的车马往来纷纷。大家都说这是牡丹盛开的时节,互相结伴跟着去买牡丹花。牡丹花的贵贱没有固定的价格,要根据花朵的数量来给予价钱。
那鲜艳灼灼的百朵红牡丹,价值五匹素帛那么多。牡丹花上张设帷幕来庇护,旁边编织篱笆保护。浇水洒露再用泥土封培,移来的牡丹花颜色还和原来一样。
家家户户都习惯了这种买花的风俗,人人都痴迷于此而不醒悟。有一个种田老翁偶然来到买花的地方。他低下头独自长叹,可这长叹却无人理解。一丛深色的牡丹花的价值,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啊。
《买花》为白居易《秦中吟十首》中的最后一首。
这首诗写尽了长安贵族买牡丹花的场面,全诗以牡丹为切入点,以种田老翁和京中贵族两个阶级的人对牡丹花态度的强烈对比,揭露出当时上层统治者奢侈豪华、挥金如土的腐朽生活,展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,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。
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年间(公元808年),此时还是盛唐时期,贵族们沉醉在盛世的享乐当中,正是诗中的这种社会强烈的矛盾不被朝廷重视,预示着未来的30年,唐朝将由盛转衰。
图片
而之后大和二年(828 年)至五年(831 年),刘禹锡在长安所作《赏牡丹》,成为了盛唐的最后记录者,诗中写尽了唐人对牡丹的喜爱:
庭前芍药妖无格,池上芙蕖净少情。
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。
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,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。
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,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,惊动了整个京城。
这首诗生动地描绘出牡丹花开时的京城繁华热闹景象,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,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牡丹的极度喜爱和推崇,诗人用“真国色”三个字将牡丹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,而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这两句诗也成为了咏牡丹的千古名句。
此后大唐由盛转衰,牡丹的规模也大不如前,而后来人们在草木的荣枯里找到藏在时代的印记,富贵之花牡丹是历史写给盛唐的一首赞美诗。
图片
牡|丹
草木记
藉由文字、诗词点绘植物生命
以草木之心洞悉天地间的智慧
图片
END
文|原创
图|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股票,配资手机平台,加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